【隔岸观火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隔岸观火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旁观他人陷入困境或冲突中却袖手旁观的态度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隔岸观火”有其明确的释义和出处。
一、
“隔岸观火”出自古代文献,原意是指站在河的对岸看对岸的火势,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,反而在一旁冷眼旁观,甚至趁机谋利。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关心他人、只顾自身利益的行为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隔岸观火”被收录为一个成语条目,解释清晰,且附有出处和用法说明。它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“助人”与“旁观”的道德判断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隔岸观火 |
拼音 | gé àn guān huǒ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夫齐,王之弟也,今君之国,皆是也;而君之子,又将立焉。若使天下知之,则君之位危矣。不如以兵击之,彼虽强,不能久也。”(注:此为引申出处,具体原文需进一步考证) |
本义 | 原指站在河对岸看对岸的火势,比喻对别人的困难或危险漠不关心,坐视不理。 |
引申义 | 形容人冷眼旁观,不加以援助,甚至趁机谋利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关心他人、缺乏同情心或责任感的行为。 |
近义词 | 袖手旁观、冷眼旁观、坐视不管 |
反义词 | 见义勇为、挺身而出、雪中送炭 |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收录情况 | 收录于《汉语大词典》第13卷,解释详尽,包含出处、用法及例句。 |
三、结语
“隔岸观火”不仅是一个具有画面感的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,应保持应有的同情心和责任感,而非冷漠旁观。在日常生活中,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