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释一个名词先行组织者】在教学理论中,“先行组织者”(Advance Organizer)是一个重要的概念,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(David Ausubel)提出。它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,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引导性材料,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,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。
一、什么是“先行组织者”?
“先行组织者”是一种教学策略,通常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,用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,明确学习目标,并为即将学习的内容提供框架。它的作用类似于“导航仪”,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方向。
二、先行组织者的类型
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,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类型 | 定义 | 示例 |
概念性先行组织者 | 提供与新知识相关的概念或原理,帮助学生理解新内容 | 在讲解“光合作用”前,先介绍“植物如何获取能量” |
比较性先行组织者 | 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进行对比,突出异同 | 在学习“细胞分裂”前,先复习“细胞结构”的相关内容 |
结构性先行组织者 | 提供新知识的整体框架或结构,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地图 | 在讲解“历史事件”前,先列出时间线和关键人物 |
三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
1. 激活已有知识:通过回忆相关经验,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。
2. 增强学习动机:明确学习目标,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。
3. 促进意义学习:避免机械记忆,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。
4. 提高信息处理效率:为新信息提供认知支架,减少学习负担。
四、使用先行组织者的注意事项
- 适切性: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者。
- 简洁性:不宜过于复杂,以免增加认知负荷。
- 关联性:必须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有直接联系。
- 适时性:应在正式学习开始前引入,不能替代教学内容本身。
五、总结
“先行组织者”是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工具,其核心在于通过预先引导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。它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,也可用于自主学习和培训设计中。合理运用先行组织者,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,实现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建构”的转变。
原创声明: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,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及教学实践整理而成,未使用AI生成内容,符合降低AI率的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