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忍视解释及出处】“目不忍视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看到令人痛心、愤怒或悲伤的场景时,眼睛无法直视,内心感到极度不适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对某些残酷、不公或悲惨事件的强烈情感反应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目不忍视 |
拼音 | mù bù rěn shì |
释义 | 看到令人痛苦、震惊或伤心的场面,眼睛无法直视,表示内心极度难受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对某些场景的强烈情感反应。 |
近义词 | 心如刀割、触目惊心、惨不忍睹 |
反义词 | 若无其事、泰然处之 |
二、成语出处
出处 | 原文 | 释义 |
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 | 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今君之过,未尝有也。其何以得此?” “虽有小过,犹可悔也;若夫目不忍视,心不忍闻,则非人矣。” | 此句出自《左传》,意思是:即使有小过失,也可以改正;但如果看到令人难以忍受的景象,内心无法承受,那就不是人了。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观其辞意,皆为世道所困,目不忍视。” | 表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同情,看到这些现象让人无法直视。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句 |
社会新闻 | 面对那些贫困儿童的境遇,许多人目不忍视。 |
文学作品 | 他站在废墟前,目不忍视眼前的惨状。 |
历史事件 | 在战争中,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令人目不忍视。 |
四、总结
“目不忍视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,反映了人们对社会、人性、历史等层面的深刻思考与道德判断。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。
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、出处及使用场景,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