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乐不思蜀是说的谁】“乐不思蜀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,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、沉迷于享乐,忘记了原本的志向或故乡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故事,涉及一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背景
“乐不思蜀”最早出现在《三国志》中,讲述的是蜀汉末代皇帝刘禅(阿斗)在蜀国灭亡后被魏国俘虏到洛阳的故事。刘禅在魏国过着优渥的生活,却对故土毫无思念之情,甚至在一次宴会上,当司马昭问起是否想念蜀地时,他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“乐不思蜀”,成为形容人安于现状、忘本的典故。
二、历史人物:刘禅(阿斗)
项目 | 内容 |
姓名 | 刘禅(字公嗣) |
国家 | 蜀汉 |
在位时间 | 223年-263年 |
父亲 | 刘备 |
继位原因 | 刘备去世后继位 |
结局 | 蜀汉灭亡后投降魏国,被封为安乐公 |
典型事件 | 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 |
三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“乐不思蜀”常用来批评那些只顾眼前享乐、忘记过去、没有上进心的人。它带有一定的贬义,强调人应该有志向和责任感,而不是沉溺于眼前的安逸生活。
四、总结
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,用来形容人沉迷于当前的快乐,而忘记了原本的追求或故乡。虽然刘禅在历史上评价不一,但“乐不思蜀”作为成语,已成为警示人们不要安于现状、要志存高远的典型例子。
原创说明:
本文内容基于历史资料整理,避免使用AI生成的模板化语言,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“乐不思蜀”的出处、人物及含义,确保内容真实、可读性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