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】“不食嗟来之食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骨气、有尊严,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,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人格尊严的传统价值观。
一、成语释义
不食嗟来之食:
指不吃别人用不尊重的态度给予的食物,比喻有骨气、有自尊心的人,不愿意接受带有侮辱意味的恩惠或施舍。
- 不食:不吃。
- 嗟来之食:指用轻蔑、侮辱的方式给予的食物。其中,“嗟”是表示轻蔑、讥讽的语气词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该成语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:
> “齐大饥,黔敖为食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之。有饿者,蒙袂辑履而来,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‘嗟!来食!’……其人弗应,遂饿死。”
故事讲的是:齐国发生饥荒,有人在路边准备食物,等饥饿的人来吃。一个饿汉走过来,黔敖端着饭和汤,一边递一边说:“嗟!来食!”(喂,来吃吧!)那人拒绝了,说:“我就是饿死,也不吃你这种轻蔑的施舍。”最后他饿死了。
这个故事强调了人格尊严的重要性,也说明了“不食嗟来之食”的精神内涵。
三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食嗟来之食 |
拼音 | bù shí jiē lái zhī shí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含义 |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,强调尊严和骨气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有志气、有操守 |
近义词 | 自尊自重、宁死不屈 |
反义词 | 唯唯诺诺、卑躬屈膝 |
四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中,“不食嗟来之食”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或侮辱时,应保持自尊、自立,不轻易低头。尤其是在职场、人际关系中,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底线,是赢得他人尊重的重要方式。
同时,这个成语也鼓励人们在遇到困难时,依靠自身努力去克服,而不是依赖带有贬低意味的帮助。
五、结语
“不食嗟来之食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做人原则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尊严,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获得,而是来自内心的坚持与自强。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中,保持这份骨气与尊严,尤为重要。